官方配资平台 泰伯奔吴,三让天下,只是一场为求生存的布局

 国内十大股票配资软件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2-18 22:52

官方配资平台 泰伯奔吴,三让天下,只是一场为求生存的布局

泰伯官方配资平台

,又称太伯,是周太王公亶(dǎn)父的大儿子,也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。

泰伯奔吴

,是指在周太王确定季历作为周的继承人后,太伯与仲雍两个人为了避让继承权,迁居到当时的荆蛮之地,建立勾吴。

在歌颂周部族的早期开拓史的《诗经·皇矣》中,对太伯的开拓功劳也进行了肯定,“

帝作邦作对,自大伯王季

”,这里的帝指周太王,“作”是指兴建,“邦”是指国家,“对”是指疆域。而大伯和王季便是指泰伯和周王季历,这里是肯定他们开拓疆土、兴邦建国的功绩。

孔子也对泰伯的行为大加赞赏,“

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

展开剩余91%

”,孔子认为泰伯做了三让天下的事情,让民众大加称赞。

而当将那段历史与其他材料结合起来时,就能够发现这件事情背后更加符合现实的故事。

周国初建

在公亶父作为周国的首领时,周国面临昆夷、獯鬻(xūnyù)、串夷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,因而不得不进行迁都,将周国的都城迁移到了岐山周原。《诗经·緜》便是记载了当时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(bīn)迁往岐山周原进行开国的过程。

通过公亶父的努力,周人从窑洞或地穴里面居住,变成了在地上的房屋居住,建立了宫殿、神社、大道等最后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都城,并且建立了初步的国家制度,对自己的臣民进行统治。

周人,在公亶父的手上,从一个零散的部落民族,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。

而且,这个时候周人也不再是商人征伐打压的对象,成为了商朝分封统治的诸侯国之一。

有了商人的支持之后,周国迅速发展起来,面对游牧民族的侵扰也有了抵抗之力,整个周国产生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壮大气象。

想要维持住周国的发展,便要选定一个优秀的继承人。公亶父拥有三个儿子——泰伯、仲雍、季历,如何在三个儿子中间选定继承人,便是公亶父要考虑的事情。

而泰伯奔吴,便发生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。

三让天下

泰伯奔吴的动机流传最为广泛、也最为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原因,是因为泰伯知道弟弟季历十分贤能,而且有一个拥有圣德的儿子姬昌,因而选择离开周国,将周国的王位让给了季历。

孔子赞叹泰伯的品德,认为泰伯三让天下为至德,也就是说泰伯做了三次让出王位的事情。这三次是:

第一次让天下

,泰伯体察到了公亶父想要传位给季历的心思,然后便借口采药,带着二弟仲雍来到荆蛮地区,而当地人认可他们的贤德,纷纷归附他们,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新的部族,名为“勾吴”。

第二次让天下

,在公亶父去世之后,泰伯与仲雍回到周国奔丧,季历与群臣要求泰伯接任周国的王位,泰伯再次推辞不受,料理完公亶父的丧事之后,与弟弟仲雍再一次回到“勾吴”。

第三次让天下

,季历继承周国王位之后,带领周人不断开拓土地,征伐周围的部落与诸侯,引起了商王文丁的不满,被商王杀害。泰伯再一次返回周国处理丧事,这一次是姬昌要求泰伯继承王位,而泰伯再次推辞不受,处理完丧事后返回。

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,符合儒家推崇的兄友弟恭、有德者得天下的道德标准,而且泰伯让天下的对象,是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,这更是将其过程变成了广泛流传的故事

只是,这个故事充满了美化以及从后看前的角度,反而失去了历史本身的真实感,特别是作为后人看待周文王的功业时,不自觉得会将“圣德”置于其身上,便也觉得当时的人可以看出周文王的“

圣德

”。

如果站在不知晓周文王今后所取得的功劳角度看,才能够真正的看明白这一次事关周国权力继承的安排与布局。

“奔”字另解

古人载史,向来注意微言大义,一字一句间反映事情的本质,比如最为著名的《郑伯克段于鄢》专门解释其义:

段不弟,故不言弟;如二君,故曰克;称郑伯,讥失教也;谓之郑志。不言出奔,难之也

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,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;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,所以用“克”字;称庄公为“郑伯”,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;称庄公有杀弟的意图,不说出奔,是责备庄公的意思。

而在泰伯这件事情上,使用“奔”字,便是说明了古人对泰伯并未继承周国的怀疑,朱熹便认为“

大王因有翦商之志,而泰伯不从,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。泰伯知之,即与仲雍逃之荆蛮

”。

只是这种观点,是以后世的角度分析,知道了周国最终覆灭商朝,进而在认为公亶父时代,周国便是想要“翦商”了,然而从公亶父所做的事情来看,当时的周国,更多的是想要生存下去。

如果公亶父时代便有了“翦商之志”,他们也没必要被游牧民族逼迫的迁都。

如果真的泰伯和仲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出逃避难,周人也不会在歌颂周王功绩的诗歌中,称赞泰伯的开拓之功。

继承周国

后人认为泰伯是属于公亶父的长子,天然拥有继承权,只有他和弟弟仲雍离开后,公亶父的三儿子季历才能继承周国。

这种视角便是充满了后世“嫡长子继承制”的思维,然而

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,却要到宗法制度诞生之后才会有,而宗法制度是属于周朝建立后确定的核心制度之一。

也就是说,在商朝时期,周国的统治初期并不一定有宗法制度,泰伯作为嫡长子,并不一定是周国的法定继承人。

比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的商王世系,

王位的继承便存在“父死子继”和“兄终弟及”的双轨制,并非一定需要嫡长子继承。

那么,公亶父选择继承人的角度,也就不存在遵从某种制度传位给泰伯,更多的是需要从周国发展的角度来考虑。

公亶父迁都到岐山周原,是因为游牧民族的袭扰,而建立周国之后,并没有完全杜绝游牧民族的袭扰,那么,他所担心的事情就是周国无法抵抗袭扰,再一次迁移的情况。

因而,

泰伯与仲雍离开周国,前往荆蛮地区,也是为了寻求周国另外发展的地方,为后面再次迁移探寻目的地。

只是,公亶父并未料想到周国会在岐山这里站稳脚跟,逐步发展了起来,并且逐渐有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实力。

然而,在周国逐步发展的过程中,三儿子季历由于留在周国国内,全方面参与了周国的发展建设,自然是更加受到周人的认同,继承王位也就理所应当的事情。

对于公亶父来说,

在周国建设初期选择年长的泰伯与仲雍进行开拓,留下年幼的季历辅助自己建设周国,是最为正确、也是最优的选择

因为谁也不知道周国会不会再一次受到侵扰,不得不继续向周围探索,选择新的栖息之地。

等到周国发展起来时,那么熟悉周国方方面面的季历,就成为了最好的继承人。

在周国发展起来后,泰伯也明白哪怕回去,自己也没有办法继承周国,因而便选择了留在荆蛮之地,继续开拓新的国度。

直到公亶父死后,泰伯与仲雍才选择返回周国处理丧事,而这个时候,哪怕季历将王位让给泰伯,泰伯也知道自己坐不稳王位。

毕竟,几十年不见,周人与他便是如同陌生人一样。

同样,在季历死后,经过两代人的努力,泰伯更是没办法和自己的侄子姬昌竞争,也只能返回自己开拓的“勾吴”。

泰伯与仲雍完成对勾吴地方的开拓之后,因为无子,所以传位给了仲雍。

其实勾吴作为双方共同开拓的地方,就像是两人合股开公司一样,仲雍本身便有勾吴地方的继承权,甚至要比泰伯的儿子更加合适

为了维护开拓区域的稳定,作为仲雍反而更加合适成为勾吴地方的“王”。

勾吴与虞

在春秋末期,便有勾吴是吴国前身的说法,但是如果分析周国的所在,便明白在当时周国(陕西宝鸡)初建的势力并不可能达到吴国(江苏无锡)的所在地。

从周原到吴国,跨越了商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,对于刚刚建国的周国来说,显然是不可能的,也只有周公完成了东征之后,才能将周朝的统治范围扩大了吴国所在地。

周武王克商之后,将分封虞仲(仲雍的曾孙)在虞国,“虞”字从“吴”,古“虞”、“吴”读音相同,实为一字的分化。

虞国所在的位置为如今的山西平陆附近,而此地紧邻周原(陕西宝鸡),从地理位置上来说,

既可以向北开拓,向东又可以进入商朝京畿地区,向南越过黄河可以进入洛水流域

同时,《诗经·皇矣》中的“帝作邦作对,自大伯王季”中的“作对”,也是说明双方能够相互扶持。

因而,虞国才是泰伯与仲雍所开拓的地方,在周朝建立后也是一直守卫周王畿的强力诸侯,直到春秋时被晋国利用假道伐虞之策灭掉。

推荐阅读

战国故事汇|灭亡虢国,晋国做的不仅仅是借道!

吴国认为自己是泰伯和仲雍的后裔也并没有错,在江苏出土的西周早期的宜侯夨(cè)簋(guǐ),其上铭文记载了王令虞侯迁移到宜,转地分封,其分封赏赐的规则甚至超过了为周王室立下大功的诸侯伯长晋文公。

这说明当时的周王希望虞侯能够像其先祖一样,继续为周王室开拓新的疆域,只是随着西周末年周王室势力的衰弱,宜国被东夷部落攻破,直到后来吴国建立,才重新成为周朝的势力范围。

泰伯奔吴,虽然并非是儒家所推崇的圣王治天下的模版,却也不是勾心斗角的权力博弈斗争。

它是一次周国为了自身延续所做的开拓选择,是为了周国发展而做的备用方案。

泰伯并非是让出了天下,但他努力为周人开拓新的区域,支撑了弟弟季历在周国的发展,他的“勾吴”成为周人向东开拓的据点,为周文王的“翦商”做好了铺垫。

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存在让人称道的推让天下的至德,却也有相互扶持发展的兄友弟恭,也正是他们的相互扶持,才让周国在新的土地上站稳脚跟,蓬勃发展起来。

泰伯的功绩并未被周人忘记,正如《诗经》中所歌颂的那样,因为他们兄弟们互相合作,才能福禄没有丧失,最终包有天下。

帝作邦作对,自大伯王季。维此王季,因心则友。则友其兄,则笃其庆,载锡之光。受禄无丧官方配资平台,奄有四方。
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