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配资炒股app,赘述在文章结尾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
4月24日,中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,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称,这是神舟系列飞船第15次载人飞行,这一天也是第十个“中国航天日”。
图源网络
美国网民却抛出灵魂拷问:“如果中国空间站不允许美国进入,会不会违反国际法?”这一问题直接引发各国网友讨论。
论坛截图
展开剩余89%这一提问背后,是长达二十年的航天博弈史,美国曾用一纸《沃尔夫条款》将中国踢出国际空间站,如今却面临“求合作反被拒”的尴尬。
图源网络
法律条文与现实需求激烈碰撞,究竟谁在“作茧自缚”?答案或许比想象中更讽刺……
图源网络
国际法VS国内法:谁在“违法”?
美国网民质疑“中国拒美是否违反国际法”,实际上是混淆了法律层级,国际空间站受《政府间协定》约束,要求成员国“公平开放”。
但中国空间站属于主权项目,运营权完全归属中国,国际法并没有强制要求各国必须共享空间站资源。
中国空间站作为主权项目,运营权完全归属中方,正如美国曾禁止伊朗、朝鲜参与国际空间站一样,拒绝他国并不违法,真正受法律制约的恰恰是美国自身。
《沃尔夫条款》明确规定“禁止中美政府资助的航天合作”,甚至禁止中国科学家踏入NASA实验室,一旦NASA私自与中国接触,将直接违反美国国内法。
沃尔夫
讽刺的是,美国一边炒作“中国威胁”,一边试图以“共享技术”换取合作机会,例如,欧洲为争取中国空间站席位。
主动提供曾对华封锁的技术装备,日本甚至提出“付费入场”,而美国却坚持不废除《沃尔夫条款》,幻想“既要面子又要里子”。
2023年,美国众议院甚至威胁“制裁与中国空间站合作的美企”,但SpaceX却通过商业合作绕开禁令,间接参与中国卫星发射,法律成了美方“灵活运用”的工具。
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,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时,遭美国以“技术不足”为由拒绝,此后更被《沃尔夫条款》彻底封杀。
然而,封锁反而成为催化剂,2011年,中国天宫一号升空,2021年,天和核心舱入轨,2022年,问天、梦天实验舱完成对接,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。
没想到,美国厚脸皮提交了一份合作项目,却因“科学价值不达标”被拒,理由包括项目军事化倾向明显、违背联合国和平利用原则等。
有网友评价称:“如果国际空间站退役,而美国确实想登上中国空间站,那么我也建议美国先提交信息供中方审查,当然,一份报告换一份审查结果,中国也必须审查半年以上,至于结果,我相信美国将在半年后收到通知,通知信中会写上五个大字:审查未通过。”
网友评价
这个计划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但中国和美国不同,中国空间站主动公开轨道数据,并向全球开放合作。
图源网络
截至2023年,已有瑞士、波兰等17国的9个项目入选,连美国盟友沙特、墨西哥也跻身其中,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明确表示:“合作前提是相互尊重,而不是技术施舍。”
有趣的是,美国现在依然在抱怨中国空间站使用中文违反了国际空间站标准,而现在美国似乎除了抱怨之外什么都做不了。
网友评价
网友评价称:“我认为,为了遵守空间站标准,建议将中文纳入国际标准中,这样就不会违反空间站标准了!”
网友评价
结语
美国一手筑起“沃尔夫高墙”,如今却质问中国为何不递梯子,堪称当代版“叶公好龙”,从芯片到航天,技术霸凌的套路早已失灵,封锁逼出了中国空间站,傲慢换来了盟友“倒戈”。
图源网络
当国际空间站因漏气、故障频发延寿至2030年时,中国空间站已用100%国产技术搭建起“太空联合国”。
美国要想参与,唯一的出路是废除《沃尔夫条款》,但这也意味着承认霸权逻辑的失败,中国空间站的崛起证明:真正的创新无法封锁,真正的合作不容施舍。
当国际空间站化作流星坠落时,高墙上的美国,是选择低头拆砖,还是继续对星空自言自语?答案,将决定谁能代表人类的未来。
信源:
京报网2022年12月12日——如果美国也想加入中国空间站,咱同意吗?
信源:
京报网2022年12月12日——如果美国也想加入中国空间站,咱同意吗?
发布于:湖南省